close
不負責任的醜話/醜化先要說的是,對台灣的媒體我們必須很無奈地承認:我們真的不能也無法苛求了。因為,它們連最基本的中文程度,都沒有辦法維持專業的水準(即便,只是要求它們對其報導繕寫時的文字正確拼打與文句正確使用),我們又怎麼能夠(怎麼忍心)過分要求媒體對其欲報導之人事物先有所充分(還無須深入喔)了解,再加以省思其報導之目的性,及其報導之於社會大眾將有何影響,甚或能否提供寓教於樂或幫助之附加價值?也許這話說在餘慍的當下是缺乏公正客觀性了點,也許如同某人曾對我說過,事事下斷奪前要先留三分情面,但一篇篇 outcome 呈現在眼前是這麼不友善及張牙舞爪,區區在下怎還有學者風範般(sic)的心情去人道關懷媒體那龐大機器與複雜機制下所產出的一篇報導,是有怎麼身不由己的 factor 與 process 呢?唉......兩篇陰謀論報導請循(因為不想 blog 出現那些文字便不貼了,懶得一字一句針砭,最近宣稱改版的此媒,要改的真的不是外觀好嗎?)。

摘貼來兩篇好文回應,來對映媒體的偏頗「報導」(實在也稱不上是報導了):


高學歷熟女不結婚,那又怎樣?!

/zen(原文請循

(8/24)見各報紛紛以斗大標題談論高學歷女性的低結婚率,甚至出現不少誇張的標題,什麼,「等愛的人」、「資深美女」,頗有替超過適婚年齡單身女性抱屈之意。然而,熟讀各報刊相關報導後,不難發現,報導引述學術研究數據侃侃而談,卻有污名化高學歷單身熟女之嫌。

首先,高學歷女子結婚率雖低於男性,但是,單身並不代表沒有交往對象,沒有結婚打算。現代人由於求學生涯普遍拉長,再加上工作蠻忙、事業心強,還有結婚代表的意義減弱等等因素使然,導致即便有對象,不急著結婚的狀況日多。但報導卻幾乎有不結婚等於(沒伴侶的)單身之嫌。

其次,有報導認為,單身熟男身價高,單身熟女則身價日貶,看起來像是提醒熟女們不要再挑了。卻不知,單身熟女身價日貶、熟男日高的現象,與其說是台灣男性普遍仍喜歡找學歷或成就比自己低的女性,不如說男人喜歡幼齒的仍然居多數。畢竟,單身熟女學歷普通/不高者並非沒有,但更讓單身熟女嫁不出去的理由,與其說是學歷或身價,不如說是年華老去。

此外,當前台灣女性雖然教育水準提升,但在結婚上困於傳統的低成就婚(男性應比女性學歷高、收入高、成就高)的思考模式,而男性更從來沒有跳脫以「外貌」、「年紀」擇偶(否則為何有很多高學歷男性覺得台灣女生太麻煩,進而找上外籍新娘,以買賣婚解決終身大事,不願意進入自由戀愛市場尋找婚配對象?)。

其三、高學歷熟女單身,就是「資深美女」嗎?美女有分資深資淺的嗎?這是年齡歧視還是性別歧視?女性的美,年輕自然有年輕的樣態,中年或老年依然有她的獨特風韻,看奧黛莉赫本老得如此優雅,美女就是美女,沒有什麼資深資淺之分,想以「資深美女」吹捧單身高學歷未婚熟女,看似開明其實骨子裡卻是父權思想作祟。

其四、男女嘴巴都說談得來最重要,但實際檢驗婚配統計數字,男女雙方的學歷、年齡、成就序列,仍然維持男大於女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報導刻意採訪某些相同觀點的個案,便想稀釋統計解釋力,似乎有引導讀者思考之嫌。

其五、現代社會開放,女性經濟獨立,自主性遠超過傳統社會,婚姻中連結兩個家族經濟利益,乃至替女性尋找長期飯票之經濟功能式微(除了嫁來台灣的部份外籍新娘外),婚姻的基礎不再是經濟或家族勢力的結合,而是戀愛關係。選擇不婚者肯定超過過去社會(例如,同志限於現行法律或社會壓力不得結婚,遠比古代強被壓制其性別傾向而被迫結婚),從而也造就單身熟男熟女不婚統計數字的升高。

總之,隨著女性教育程度的提升,經濟自主,人格獨立,還有社會開放多元,親密關係的維持模式增多等各種理由的影響下,單身熟男熟女不婚比例肯定超過過去,這是社會變遷下新人口組成結構的變動。我們應該深入了解男女晚婚的實際成因,而不是將統計數字輕易的以昨是(例如某一年代男女婚配的統計數字)今非的態度解讀。

否則,誤解統計結果不說,還將被歸類之社會類屬(高學歷未婚熟女)污名化,成為父權社會打壓適婚年紀不結婚之高學歷熟女的幫兇,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得承受過多不必要的結婚壓力,對這些人來說實在很不公平,也沒有實際幫助!



熟女不會拉警報(
8/28中時)

黃欣郁(原文請循

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人口研究組長陳玉華教授,以內政部資料分析發現,卅五到四十四歲的高學歷熟女,將近每四人就有一人未婚,形成高學歷熟女晚婚現象。作為也是「高學歷」(研究所多念一點)、「資深」(職場多年)、「熟」(不再迷惑)、「女」(不准叫歐巴桑),身邊突然出現許多疑問眼光,只好出來敬告諸親友一下。

不婚?不是「不婚」,是「無婚」啦。「不」是動詞,是「不要結婚」。「無」婚,是形容詞,表示「沒有」婚姻狀態,現代女性的擇偶條件早已和過去大不相同了。

三高?收入高、學歷高、身材高,早都改啦。收入高?不用,夠用就好我自己也有。學歷高?不必,我可能更高。身材高?免了,遮太陽還是擋地震?我穿高跟鞋他自在就好。

新擇偶條件是什麼?「三低」啊!日本現在最流行的,「低姿態」、「低風險」、「低束縛」。

「低姿態」(尊重女人)。許多男人為人處世高尚正直,但男女相處的男人品格卻不及格,因為沒學到。現代社會再沒有比一個有風度又有智慧的男人更迷人了。美國暢銷書失戀療傷經典《他其實沒有那麼喜歡你》(He is not that into you),全書說的就是「尊重」兩字。交往過程中,不回電話、不肯多付錢、避不見面、忘了生日、無故失約、爽完各自散、有女友或已婚還亂騙亂搞,如此不尊重女人的男人,在一起一定只有痛苦、辛苦和悲苦,沒他會卡快活。

教科書沒說如何戀愛、如何分手,也沒說婚姻的本質是什麼。好友當年沒結婚,理由簡單卻深遠,「他只想趕快有個女人結婚生小孩,我還在尋找自己的人生觀。」許多男人看女人是看他小孩的媽,而不是他人生伴侶,雙方常在生活中把對方存在視為理所當然。所有的婚姻時間和力氣都在為子女努力,不是在為婚姻關係努力,忘了溝通成長,忽略尊重彼此的自我,等子女長大,竟成怨偶一雙。這樣的婚姻關係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低風險」(風險低的穩定職業)。年輕時,一切都理想的那麼理直氣壯,一起記過留校察看最勇。凡事都熱情的那麼理所當然,悔過書只有四個大字「無過可悔」!進了現實社會,才發現其實人各有志,各取所需。功利、勢利、投機、現實、算計。作生意的在商言商,搞政治的選贏就好,教書的升等國科會第一。什麼都求功成名就,以成敗論英雄的人生觀,多麼乏味無趣,陪老婆大概也被當成浪費他的時間精力。所以有一個低風險的穩定職業,保證一定收入就好。

「低束縛」(無束縛並尊重彼此生活)。以熟女年紀來看,要懷孕生子養兒育女不痛苦也會很辛苦,早就敬謝不敏。但在社會傳宗接代的壓力下,更多男人希望找個身體健康年輕貌美的女人早生貴子。

再說,就算沒子女,有幾個男人,可以讓自己的女人快樂自在的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不必負擔過多家庭責任,包括家事操勞、公婆責任、妯娌關係、先生事業打點等。熟女給他低束縛,他可不一定給熟女低束縛。

我一邊想著我好幾個高學歷無婚的熟女朋友們,每個都快樂自在的生活,不禁面露微笑,深深祝福她們人生美好,無論日後有婚或無婚,我們都要繼續當好友,年老也要友誼相伴。我決定開始好好享受我新買的著名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也是熟女的莫琳道的暢銷書,書名叫《要男人幹嘛》?


最後(只敢藏身在最後碎碎叨念),想對近來一些雜音說些絮語(您雜音我絮語,夠客氣的回覆了吧)。

 

面對同鄉音老太太對在下未來婚事的擔憂(如:學成返台後在下便已垂垂老矣,何方神聖會捨臨幸年輕貌美而高攀一高學歷老嫗?),及其對其週遭所見識之高學歷熟女(sic,註)之貶抑,必須說實在無言以對。老太太在她的年代裡,以及她所能得之教育下,不能對其做任何教化的勸說或反駁,基於無來由的對外人的禮貌,便不可像對自己老娘一般「諄諄教誨」(娘的版本是忤逆不孝)。

而面對兩莫逆針對台灣學術市場需求之評估,加上媒體聳動且警世醒語般之「家裡蹲」標題策動下,再三力諫此刻西行苦讀之計畫應該告止。在下對此媒之文章大作先是頗感逗趣,「洋博士」、「土博士」等如「洋妞」「土包子」般不尊貶語濫用不說,甚至新創了「流浪博士」(一時還看成流氓博士);把新聞當廣告文稿般不驚人不償命地寫「大學生滿街走、十八分就能上大學不稀奇,如今連博士都爆量」也先不說;更當起就業輔導專家大剌剌點出「博士,最適合的工作是到大專院校任教」。在下怎能不佩服現下之新聞工作者,一個個都身懷超市叫賣販商或鐵口直斷師傅的八方神力呢?

而這與女性勢必走入婚姻之窠臼,「您念多了書又上了年紀就嫁不出去」的要脅,無視現今多元社會裡各式女性之新生活型態/情愛模式,不分伯仲地掉大牙好笑!而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陳組長的分析,何以支撐其報導中提及之「高學歷男性如果晚婚,年齡的增長不會減損他的身價,也不會讓他降低擇偶條件,可以選擇的範圍比較大。反之,高學歷女性如果晚婚,身價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可以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少,因為擁有相同學歷的同年齡男性多數已經結婚」論述?身價的定義為何?看其所述似是年齡增長及可選擇機會減少的絕對正相關?!(陳組長還是承泰師麾下之將,若有幸她閱讀到此拙文,不知是否能讓不才參閱【近期婚姻趨勢對未來生育率的可能影響】之報告?幻想著。)

話說回來,不分伯仲地掉大牙好笑的地方,就在那句「博士,最適合的工作是到大專院校任教」。來嘗試照樣造句:「碩士,最適合的工作是到一百大企業當人事」、「女老師,最適合嫁的是男工程師」和「貓犬,最適合就是被人類吃掉」。越來越荒繆的造句,卻似乎是這樣的理所當然地出現在生活週遭,怎不令人寒顫?何以可能只想鑽研學問或是從事研究的人,都必須走上社會期待的大學之路,而擁博士學位之人進大學之門還比高中生難進、擁博士學位之人走大學之路還比大學生難走?是投資報酬率、是國內學術風氣、是國內教育政策,還是害了純粹作學問、真正傳學問呢?在下相信李家同所言,許多年輕博士甚至教授之執教鞭能力待觀察,若報導中真有其人、真有其話,是否其研究領域、主題及發表與研討參與等變項都需納入評估才是;而是否流放過其他國家苦讀或享福過之擁博士學位者所費不貲,但其競爭力卻不是相對增高或反之降低,印象裡中正大勞工所良志師正進行 local 博士於各大專院校之授課情形,或能自其研究結果略推一二?(如:local 博士於大專院校授課比例若遠低於 overseas 博士授課比例,是否可證 overseas 博士學費投資高但投入教學市場之報酬也高,則競爭力高--真愛胡亂得証的在下!原諒在下發懶地推卸責任,還沒讀書,話都學術不起來)。

但也許,讀完在下慍中(「孕」中說不定還必較容易被體諒,歧視非婚無子女之女性啊!玩笑話)所作之文,會開口回說「打高空」的人也不少;那麼,在下與其的 tone 便真的需要 tune tune 了(吱咂咂...訊號不清楚耶...)。

註:說真格的,極度不喜此用詞(熟女)。印象似來自紅圓圈國的 A R 站動作片,形容人妻之屬的影片類型,供慾男點選其嗜好與口味。而原來似乎是意指散發結婚婦女魅力之年紀略長女性,讓慾男對熟女人妻有所想/嚮往的需求得到滿足。問題來了,那麼為何媒體要沿用此 context 而來之用語?!為何身為女性的我們也開始用此詞語或其變形(未熟女、輕熟女或半熟女)?女性是食物是水果,端其熟度如何以供吃食嗎?在下,再度無名由地慍了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