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暫時,把當初妳對我誤解而生之過度敏感、敵意與妄想,解讀為文化與世代之差異了。我誤闖的禁地,是妳幾十年抗爭奮鬥的果園。也許,這樣會比較容易釋懷,當我還是常時於不解中碎念著,或許其實是我網路過度使用而生高度敏感與高度妄想敵意呢!?前幾日,仍以好友立場講話的查理博士,倒是也說了很多中肯。而糙老師白話說是要我別再白目,其實人與人分寸拿捏,還真永遠學不會。淺薄的我,如果沒能倒些水出來,總會被視作乾涸的。成了愈挫愈蛹的毛毛蟲且把蛹丟到(結果就是自己要的)高度正相關裡煎炸中。

網路過度使用與使用者人際敏感度、敵意與妄想意識相關性研究
──以台北市高中生為例

朱峰誼 政治大學新聞系所碩一

摘要

目前關於網路過度使用(網路成癮)與使用者人際關係的研究,大致上可歸納為三種研究典範:第一種研究典範多聚焦於使用者在某特定情境下的人際關係「感受」與「狀態」(state),例如寂寞、親密感等。然而,這些研究所測量到的,可能只是受試者在填寫問卷與量表時當下的情緒心境,反而遮蔽了受試者歷時而穩定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的影響。第二種研究典範,針對使用者恆常且穩定的人格特質進行探討;該研究所選取的測量類目,多側重憂鬱、自尊、獨立性等,較廣泛、整體性的內在情感與認知上。直到近日,才有愈來愈多的學者將研究重心置於使用者害羞程度、衝動性等具體的行為指標。然而,這些晚近才獲得重視的人格特質行為指標,在類目的選擇上亦僅觸及冰山之一角。從精神病理學人格疾患(Personality Disorders)的研究裡,我們看到了更多研究面向的可能與必要性。

本研究目的,一方面在彌補目前網路過度使用研究之不足,另一方面則作為網路過度使用在人格疾患層面研究的初探。在方法上,延續近年來網路過度使用與人格特質具體行為指標的相關性研究,在內容上,則延伸至人格疾患層面、擴大研究類目,參考精神病理症狀檢查量表(SCL-90-R)所測量之類目,篩選「人際敏感度」、「敵意」、「妄想意識」等在題意上與人際關係具直接相關之分量表,進行網路過度使用之相關性研究。本研究假設,網路過度使用現象愈嚴重者,其「人際敏感度」、「敵意」、「妄想意識」之程度也愈高。

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人際敏感度」、「妄想意識」與「敵意」程度,皆與網路的過度使用呈正相關性。在研究討論中,本研究不認為這些人格特質指標與網路過度使用具有單一方向的因果關係;未來的研究重心,有必要從網路過度使用與人際關係的巨觀的架構,轉至微觀地、更細膩地,網路使用者各層面的心理認知在長期(過度)網路使用下的發展與改變。

全文請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