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國已經是很冷、很靜、很適合宅了,白天裡讀書寫字,外頭風颯颯、雨斜斜的,妳也不會想往哪去。Jackie(註一) 的音樂就讓人很安穩地宅不出戶。真是感激,快十年前的那年,認識了剛好今年滿二十年前離開的、才華洋溢的她。



私心直接播送快五十年前 Jackie 演奏 Sir Edward W. Elgar(註二)的 Concerto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in E Minor Op.85 的最愛部份(請點試聽購買,想起當時演活【無情荒地有琴天 或 狂戀大提琴(Hilary and Jackie)】的 Emily Watson,其實她的氣質一直延續到,我在看她之前作品【敢愛敢鬥(The Boxer)】--這部北愛爾蘭共和軍拳手故事時,都揮之不去「她是杜普蕾啦」的既定印象。

不過,電影是電影,是要賺票錢的,【無】片裡的 Jackie 畢竟是要讓妳血脈賁張地愛的,才會掏票錢。就像某網友感慨現在孩子只有「(超)現實偶像劇」能看,哪像我們五、六年級的(啊~竟然自然而然把自己歸到五字頭掛了,囧),至少還有為了收視率而改、雖不中亦不遠矣的「(超)劇情歷史劇」可看(話說回來,潘迎紫的「一代系列」根本就是幼時我對中國古代女性楷模形貌的唯一遐想)

扯遠了。懷舊挖出了古典啟示錄兩年前寫的緬懷文,格主歐頭寫得可真是振振有辭、頭頭是道,我就只會張口閉口愛聽愛聽,就說不上愛人家什麼,可是好生佩服歐頭。

百聽不膩 緬懷大提琴才女杜普蕾
 
還記得我迷上海頓的兩首「大提琴協奏曲」,就是因為杜普蕾(Jacquelin du Pre)的錄音,以前也聽過其他演奏者的詮釋,但直到遇上這位才女,透過她的率真、直接的手法,才愛上這兩首作品,脫離「只有浪漫時期才有經典大提琴協奏曲」的錯誤印象。當然,之後聽過馬友友的海頓也相當精采,但意義總不如杜普蕾給我的「第一次」深遠。

大家都知道,杜普蕾演奏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堪稱高標範本,1959年她16歲時就是因為演出此曲而驚艷四座,獲得1960年開始為EMI錄音的機會。1965年20歲時,與指揮巴畢羅里(Sir John Barbirolli)合作灌錄這首艾爾加,無論是演奏力道厚度、情緒的動態廣度、或是音樂層次的豐富深遂度,幾乎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個精采的演出就收錄在這套超低價三CDs「珍愛杜普蕾」(The Very Best of Jacquelin du Pre)的CD1裡頭。

聽慣了杜普蕾的錄音後,去任何人的現場都會有種「少了點味的不對勁」。我曾聽過國內某女大提琴家的現場,在管絃序奏之後,原本期待聽見雄渾、感情充分的大提琴主奏。

結果,卻聽到氣若油絲,完全壓不過管絃樂的旋律線,這時我才驚覺杜普蕾過人的厲害之處,以及自己中毒之深。這種由一位演奏者「壟斷、強佔」某個曲目的詮釋觀點的情況,就有點像是海飛茲之於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你看過電影「無情荒地有琴天」(?)嗎?儘管電影劇情不一定與事實相符,但還是可以窺見杜普蕾敢愛敢恨的性格,以及她與丈夫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姊姊的關係。我們看到了一位音樂天才,在理想的音樂世界中能夠快意馳騁,但卻無奈在現實社會裡被迫遍體遴傷。

「天妒英才」、「天妒紅顏」用在她身上都很貼切,1960年出道,1964年如虎添翼地獲得史特拉底瓦里「大衛朵夫」,但1971年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無法繼續演奏!杜普蕾在樂壇僅短短十年,留下錄音不多卻張張經典,是一位令人扼腕、急速殞落的巨星。

本輯3CDs中,CD1除了艾爾加之外,另收錄1970年錄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由巴倫波因指揮芝加哥交響。CD2則收錄1967年錄的海頓「第一、二號協奏曲」、鮑凱利尼「大提琴協奏曲」,兩張CD分別呈現她深情絢爛、純真率性的兩個面向。

CD3則是她獨奏與室內樂的一面,從我的觀點認為是本版的最大的賣點。收錄她六十年代前半的經典獨奏錄音,包括:孟德爾頌「無言歌」、佛瑞「悲歌」、聖桑「天鵝」、布魯赫「晚禱」等等,以及協奏曲之後轉向室內樂的紀錄:貝多芬「大公三重奏」第一樂章、布拉姆斯「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等。合作樂手有Pinchas Zukerman、John Williams、Gerald Moore等人。

當然,當年EMI王牌錄音師之一的Christopher Parker,也是把杜普蕾美聲推向全球的幕後功臣之一。他把「大衛朵夫」甜美的音色,樂團與主奏的音量平衡感都錄得極佳,尤其艾爾加裡Kingsway Hall的堂音,格外漂亮!


插話說大衛朵夫那大提琴(Stradivarius (1712) ex-Davydov),友友馬竟然說他第一次用它拉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時,「全身震顫不已,因為拉出的琴音居然與杜普蕾演奏錄音幾乎一模一樣,像是杜普蕾靈魂附在琴上」。小咕噥埋怨下:雖是說靈魂附琴,但這也是說自己拉得跟 Jackie 一般好的伎倆吧?真是厲害啊!

還有,竟然不經意發現,今年原來也是西貝流士過去五十年了。實在後悔到赫爾辛基時,沒把他放在優先瞻仰,反倒花了一堆時間在赫大圖書館裡晃蕩。憾。放上西貝流士的愛國交響詩【芬蘭頌】的一部分。遠目,我要愛的主體,又在怎地呢?



註一:可以看兩本書從另角度了解 Jackie,她姊姊和弟弟寫的《狂戀大提琴 (A Genius in the Family: Intimate Memoir of Jacqueline Du Pré) 》,和 Elizabeth Wilson 寫的《杜普蕾的愛恨生死 (Jacqueline du Pré: Her Life, Her Music, Her Legend) 》。

註二:忍不住嘮叨一下,舊英鈔£20鎊的背面,就是艾爾加和他故鄉的伍斯特大教堂,艾爾加迷要去膜拜的話,那城市就在伯明罕南方、告羅士打北方不遠處。

隨手撈來三篇也是擲地有聲的衍伸閱讀:
【大提琴單曲欣賞】《杰奎琳的眼淚》 - 天才女大提琴家杜普蕾
悼一個天才大提琴家之死-- 杜普蕾逝世二十週年紀念
大提琴與鋼琴的故事─杜普蕾與巴倫波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ristine 的頭像
    Christine

    Monologue-ing Chris

    Christ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