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是落葉,但今年歸根的欲求好強烈。但,民主象徵體的女子一再被囚,緬甸,是個所謂的旅遊警戒區域,整個世界都在耳語。但,是要歸根的我,悻然!

想起老娘說的,公公、嬤嬤太老了連飛機都坐不了了,自己連忙掩飾了那從來一絲不露的難過;你們是來自緬甸的王族,老娘是緬甸的公主,小時候的自己捧著緬文的圖畫書想著。騎著大象賣萬金油的公公,從三樓吊著菜籃到一樓買花生的嬤嬤,老娘和二舅在仰光的華人街上跳過比大人還高的橡皮筋、踢著足球,等待舔糖果紙的小幸福。那個世界,因為工作機緣認識之褚大哥,並因他涉入獎學金計畫關係親口證實了老娘兒時居住那地方,旁邊已是某國際飯店,老娘興致高昂地為此寫了一文給他,他也帶了套小學教材給老娘。那個故鄉,沒有異國情調的長頸族,沒有宗教綺麗的臥佛,沒有民主/種族戰火,沒有華人歧視與屠害,是公公、嬤嬤一家,小康的,老娘和姨舅們的不滅回憶。

ㄇㄧㄚˊㄇㄚˇ,跟妳相關的,又透過這種方式呼喚我的歸來。漂移邊境美索影像展,960526~960620 在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遼寧街。「劫」了所有資訊在下:

------------------------------
關於影像展
「浮萍,總以為自己有根,卻注定一世漂移。」
泰緬邊境的無國籍人,為生活、為逃避戰火,來到邊境城鎮—美索鎮。
沒人知道她們將會在此待上幾世代,或將要遷往哪裡?
然而在孩子世界裡,他們依然天真的玩樂,也不知道是否有一天能回到家鄉。
她們現在擁有的只剩下向天微笑的權利。
如果可能,我們應該協助她們保有這樣的權利,讓她們帶著微笑返家。

美索簡介
緬甸內戰已經四十幾年,就在2007年四月又有零星戰爭,戰火是這幾年最接近Mae Sot邊境城鎮一次,距離只有一公里 。Mae Sot是位於泰國西北部城鎮,緊臨緬甸只隔一條河流,多年來的緬甸內戰,緬甸人為了逃離戰火翻山越嶺來到泰國Mae Sot鎮上,成為沒有國籍的難民。人數越來越多,多數居住在Mae La 難民營的人,人數已突破四萬多人。除了逃離戰火進入泰國的緬甸難民,今天更多是因為經濟因素進到Mae Sot。由於緬甸經濟蕭條,緬甸人來泰國討生活,不過這些來到泰國的人,許多是沒有身分的人,這群沒有身分的緬甸家庭,孩童教育問題顯得非常重要。
由於沒有國籍,孩童無法進入正式教育系統,只能依靠國際非政府組織提供教育,其中也包含提供學前兒童教育的台灣海外和平服務團(TOPS)以及提供資訊服務的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YES)。 
The Suspended Border of Maesot 影像展,沒有飛機槍炮,也沒有爆破場面,更沒有像是史詩悲劇一樣的壯麗場面,因為這不是他們生活。他們貧窮,但是他們知足,他們想回家,卻懸宕在此,就像是浮萍,以為自己有根,卻一生飄移。 
此次展覽,將售出這些攝影作品,部份所得將捐贈給Mae Sot境內的泰國達府邊境兒童協助基金會

作者介紹
吳逸驊,1972年出生於高雄,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所畢。曾擔任輔導老師,雜誌社採訪編輯,誠品全球網路編輯、自立晚報攝影記者。
現為,自由攝影工作者,「路透社」、「亞新社」特約攝影記者,及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常務理事。
作品:閃靈「登基十年」海報攝影,圖解社會學作者,泰國美索鎮Borderline攝影個展。
作者於2005年起,一年內三次往返美索鎮思索應該如何透過相機表達所見的美索鎮,希望讓觀者看見其所看見的。只是看見不是全部,只是一種可能,一種面向,剩下需要觀者親自前往。 攝影是時間定格,也是時間延續。照片人物被時間凝結,卻可能在你我開啟一種想像,讓時間在不同時空再度啟動。沒有期待照片能改變世界,但相信人會改變,攝影者只能見證這些改變,展出這些作品是對她們最後承諾。
攝影是時間定格,還是時間延續?
攝影師吳逸驊,並不是攝影科班出身,拿起相機開始拍照在五年前,然而卻不曾任職任何一家媒體,一直都是自由攝影工作者。 因為自由,吳逸驊利用兩年半時間記錄泰緬邊境城鎮--美索。
美索是台灣人是陌生泰國城鎮,卻集結許多國際非政府組織,因為這裡滯留、居住許多來自緬甸的無國籍人。這一群無國籍的人,來美索鎮討生活,或者逃離緬甸內戰,有些進入難民營,也有人居住在鎮上。貧窮是他們共同的特徵,但樂觀卻是他們生活的價值。
只是,當攝影不用付錢的拿去他們的生活時(take pictures of their life),不應該只把時間停滯那裡,應該有所作為。 這次展覽將出售照片,其所得將捐獻給 泰國達府邊境兒童協助基金會(Tak Border Child Assistance Foundation, TBCAF),協助建立孩童基礎教育。 

穿越邊境.愛無國際
文\吳逸驊(自由攝影者)
在泰國北部的美索鎮(Mae sot),是泰國和緬甸邊境城鎮中重要的兩國經貿地區,其中最為台灣人知曉的是緬甸玉和寶石,美索鎮上是緬甸玉的交易重心,許多來自泰國和台灣公司都在此批售。其次紡織業,是美索鎮第是二重要的經濟活動,許多紡織工廠設在鎮上,提供當地就業機會。
然而,勞工密集的紡織業和其他勞動工業,雇主為了低廉的工資而大量聘緬甸人,讓相窮困的緬甸人寧願冒著生命危險偷渡來此工作,因此鎮上有許多非法的緬甸移工,為了躲避警察的查緝,沒有行動自由,更無力抵抗雇主無情的剝削。
緬甸人是美索鎮上為數頗多的一群人,除了現在經濟的誘因來到泰國,大部分是因歷史的緣故流亡到泰國,這群緬甸人多是原住民--甲良族(Karen)。
緬甸之前是英國殖民地,當英國人撤走之前,曾經答應協助甲良人建國,然而卻一走了之,但甲良人還是成立自己國家,有國旗、有國歌,但緬甸軍政府上台後,對於這群甲良人實施武力攻擊,與甲良軍發生內戰。
內戰開始,許多甲良人翻山越嶺穿越邊境來到泰國,成為難民,泰國政府為了集中管理這群甲良難民,設立了大大小小的難民營,其中Mae La營為最大,人數至今已經有四萬多人。至今緬甸軍和甲良人建國軍隊的戰火不不曾間斷,甲良人為逃避戰火,在國際人道組織協助下,逃離家園來到泰國邊境,尋找暫時落腳之處。
不過,泰國政府對於「被關在」營裡的難民採「放任」政策,只重管理,例如禁止難民營的居民進入泰國。在泰國政府沒實質幫助下,難民營中的物資、教育、學校、醫療等等,都由各國非政府組織(NGO)所提供,包含台灣的NGO組織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OPS)。
在難民營外的美索鎮上,也有同樣問題。許多來自緬甸人,渡河來到鎮上討生活,他們往往不是一個人前來,而是一家子都來了,甚至一個家族,有些人是拿偽照身份,有些是合法而來。無論哪一種方式來到美索鎮,窮是她們的共通特點。住在竹造高腳屋,沒有自來水、沒有電,吃飯不配菜是平常生活。
大人們白天忙工作賺取非常微薄的工資,小朋友們則無所事事到處玩樂,一些NGO發現此問題,開始籌措資金建立一間間移工學校,並訓練當地人為老師,讓這一群小朋有亦享有教育權。只不過這些棲身在各個社區的移工學校,只能提供學齡前和小學的教育,小學畢業後的學生就學就出現問題,因為她們並沒有泰國身份,無法進入正式教育體制受教。
這些沒有身份又窮的緬甸人,生病也無法到鎮上的公立醫院看病,往往一些疾病能拖就拖,或者尋求民俗醫療協助。
同樣是緬甸甲良人的辛西雅醫生(Dr. Cynthia),隨著她同胞流亡到美索鎮,鑑於醫療問題的嚴重,成立了梅道診所(Mae Tao Clinic),開始對在美索鎮上沒有身份的緬甸人、甲良人提供免費的醫療,不僅如此,梅道診所也訓練許多背包醫療隊,回到緬甸戰火區,為甲良村民提供醫療救助。
此一行動被世人所知,來自各地的資源提供協助,各國的醫療人員、醫生等進駐梅道診所當起志工,來自台灣的廖醫生也曾在此服務一個月。
還有一群台灣中原大學學生組織組成的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YES),利用寒暑假時間,在各個學校從事數位教學,讓學生認識、學習電腦基本功能、使用數位相機拍照等,同時也從台灣帶來許多台電腦送給偏遠學校,以期縮短數位落差。
台灣人進出美索鎮是黃種人中最為頻繁的國家,無論是當短期志工或者觀光旅遊,台灣人已在美索鎮上建立了名號。這要歸功於TOPS泰國領隊SAM和前總領隊良恕的長期的努力耕耘,感動許多台灣人前往貢獻棉薄之力。
不過,美索畢竟不是觀光客所到之地,鎮上休閒旅遊並不發達,頂多是一些PUB或者舞廳等夜生活供當地人消費娛樂,外地來的旅客多會到邊境市場逛街。邊境市場是距離緬甸最近的觀光市集,只隔一條河就是緬甸,因此不少緬甸人渡河而來,甚至居住在界河中間的沙洲,緬甸人運來水產、雜貨和香菸,兜售給觀光客,或者幫人搬運貨品賺取工資。
而對於台灣人來說,特地從曼谷機場搭八小時車來到美索的人,一定是被這裡某些人、事、物所感動,而觀光旅遊變成格外的收穫。在國內政治混亂,國家認同出現分歧之時,台灣在泰國美索鎮上早已走出一條路。台灣不是沒有國際空間,非政府組織的努力和台灣志工的打拼,台灣人在美索鎮上早已印下無法逝去的痕跡了。
------------------------------

雖然,還是對用相機紀錄這種攝影不攝心的接觸一塊地區、一個文化、一種人民的方式存有質疑;雖然,自己也是必須用相機紀錄的方式,認識一塊地區、一個文化、一種人民,但漸漸反對且不以為然起了對孩童的攝像。因為,孩童之於一塊地區、一個文化、一種人民,是最無法真正深入體知這塊地區、這個文化、這種人民的一切,反而會讓攝影者自醉其影像之美好,且催眠觀閱者於對童真/童幼之憐惜之自我陶醉情愫;較少或無以反映一個必須深化的議題。

還有,關於曾經做過的數位落差,我們,還是菁英式地相信,台灣的計畫移植再移植,真的能夠讓同在亞太地區但政治、經濟、文化等截然不同的人們,縮短什麼嗎?之於什麼與什麼之間的縮短呢?喔,我們啊!還是...... 最後,我黯然搖頭但非常佩服吳 sir 寫下最後一段的精神,非常地光明且充滿希望的,是每個為台灣而出走台灣的我們,必須點燃小小心燈期許的。

淺感直言,歡迎訕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